今天上午阴天,有些许闷热。一早计划去会展中心参观,中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主会场在会展中心。
因为对公交线路不熟悉,做错了车,多走了一段,重新换乘后,终于到了会展中心站下车。下车后,首先看到的是成群的人向会展中心走去,路面上车辆都挤在了一起,过了马路,进入到中心外面的广场上,看到的是用竹子搭建了一些架子,还有舞台;继续往里走,到了入口处,还有安检,好像是走过场,不起什么作用。进入会场后,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搭起来的台阶,绕过台阶,随着拥挤的队伍向前走,先看到的是台阶后面漂亮的舞池、舞台,被栏杆挡着,舞台上有几个演员,好像演奏完了的样子。向右走,首先是雕刻区,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雕刻,石雕、木雕、砖雕、玉雕、皮雕、竹雕、面塑、泥塑等等,应该是会场中最漂亮的区域。转完雕刻区,来到二楼,首先是瓷器等,比较普通,再往里就是各种编织品,棕编、各地各民族的草编、柳编、各地不同的竹编、各地不同的灯彩、扎制的油布伞、风筝,碰上了正在上演的黄梅戏,还有一群记者围绕着官员一起参观,更显拥挤。
看完扎制品,来到了本地区,山东和济南展区,来自山东各地区的雕刻、面塑、糖人、传统名吃、中药、琉璃、内画、古筝、窗花、锡镶、柳编、曲艺、花布、织造等,有意思的是还有胶东的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;济南本地有阿胶、铁锅、粗布、皮影戏、微雕、酿造醋、黑陶等等。本地区中皮影戏人最多,站满了看戏的观众,穿过本地区,二楼就转完了。下电梯,继续未看完的一楼另半部分区域,主要是印染、刺绣、酿造、文房四宝、制茶等,有各地各民族的印染、蜡染、织锦、刺绣,特别是来自于江苏苏州的苏绣细腻的绣工,绣的图案就像画上去的、印上去的,精美绝伦,不愧为“古今中华第一绣”,苏绣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;酿造中有来自于四川的五粮液、来自于即墨的即墨老酒、来自于王村的醋等,制茶中除普通工艺外,特别的是藏茶,用各种大小的细长布袋装着,第一次见到;文房四宝中毛笔、砚台、墨块、纸种类繁多,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纸,主要是传统造纸工艺,现场制作,最有名的是安徽的宣纸。一楼看完后,整个主会场就全看了完了,来到了外面,吃了一块在二楼买的甜烧饼,甜而不腻,好吃。
在离开会场的时候,外面开始下起雨来。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刻、扎制品、织造等有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,真是大开了眼界。